寻找南侨机工的日子

liukang20241天前166吃瓜677
2015年9月8日,南洋华裔机工抗日留念碑仰视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举办。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9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宣布题为《寻找南侨机工的日子》的报导。
9月3日是我国人民抗日战役成功留念日。每到这个日子,林少川的脑际都会显现1945年抗战成功场景:南侨机工们喝彩、流泪,拿出脸盆、饭碗,击打庆祝到天亮。
华裔大学教授、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留念馆声誉馆长林少川,忘不了37年前,走到他面前的那位67岁传奇白叟:抗战时期他奔走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兵员、物资,两次遭到爱国华裔首领陈嘉庚先生接见,被盟军总部派往泰国侦查日寇军事基地……
白叟名叫蔡汉良,他的死后是一个特别集体: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裔机工回国服务团”。在祖国最危殆关头,很多海外赤子呼应陈嘉庚先生召唤,自愿抛弃侨居地安稳舒适日子,回国参战。
抗日战役期间归国参战的华裔约5万人。其间,南侨机工3000多人,他们由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年组成,赴汤蹈火,奋战在“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上。1939年至1942年间,他们共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轿车1.5万余辆以及不行胜数的各类民用物资。
赤子勋绩,永载史册。据不完全统计,南侨机工中,1000多人在抗战中献身,均匀每公里滇缅公路献身一人。1000多人战后回到南洋,还有1000多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在国内。
“三千英豪卫家国,现在全球剩一人。”日子在重庆的蒋印生,本年95岁,是仅有健在的南侨机工。
林少川与蒋印生(左)合影,死后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留念馆收藏的抗战运送车辆。受访者供图  以史为鉴。“记住南侨机工,记住所有为打败法西斯主义作出献身与尽力的人们,昭示来者,高枕无忧。”林少川说。
当活生生的南侨机工亲历者来到眼前
1985年8月15日,抗日战役成功40周年留念日那天,蔡汉良走到林少川面前,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收藏多年的相片、奖状、证明书、留念章。一段传奇故事就此打开。
客籍福建南安的蔡汉良,10岁时随大伯到泰国读书,小学结业后在叔父的公司里开火车、修火车。1939年,听闻新拓荒的滇缅公路急需大批娴熟机工,他呼应陈嘉庚先生召唤,报名回国。
其时叔父的老朋友有意把女儿许配给蔡汉良,许诺拨出店肆让他独立开店,还乐意供给16辆轿车协助他运营客运公司。但蔡汉良义无反顾参与第九批回国机工部队。
抗日期间,我国滨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亡,1938年新拓荒的滇缅公路,成为战时我国仅有的小事通道。
这条公路全长1146公里,由云南昆明直达缅甸腊戍,沿途要翻越高山、穿过大河,行程七八天,其时国内司机与修补工非常匮乏,蔡汉良他们的到来,发挥了不行代替的重要作用。
依据蔡汉良叙述,南侨机工从海外回来,投入严重的军事运送,人人要闯过四个“生死关”:
险途关——滇缅公路沿途山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湍流,稍有不小心,便车毁人亡。
旱季关——滇缅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旱季,泥泞塌方,险象环生。
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小事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狂,恶疟盛行。
空袭关——日寇为封闭滇缅公路,着笔派飞机空袭、轰炸,愈演愈烈。
“南侨机工是拿着生命在救国,甚至是抱着必死的决计。”林少川感叹。
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犒劳抗战军民,特别到滇缅公路上犒劳南侨机工。蔡汉良作为代表,两次见到陈嘉庚先生,用闽南语当面报告机工状况。
日寇狙击珍珠港后,我国安排远征军入缅。蔡汉良担任分队长,直接运送兵员、军械和其他补给品。
日寇飞机轰炸保山,蔡汉良躲过一劫,老友却被炸死。将南侨机工车队分散到大理后,蔡汉良受命回来埋葬死难者。沿途所见,尸横遍地、惨无人道。
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南侨机工被国民党当局草率裁掉。后来,蔡汉良被盟军总部选调进行特种练习。1944年被派往泰国,侦查日寇在泰国的军事基地。他打入日本人的菜馆打听音讯,把写有情报的日文报纸伪装成皮鞋包装纸……历经种种危险,顺畅完成使命。后来,盟军总部派出飞机,把这一军事基地炸成一片火海。
“抗战史上还有如此轰轰烈烈的爱国豪举!”第一次和亲历者蔡汉良零距离触摸,活生生的南侨机工前史扑面而来,林少川被震慑到了。
小时候,林少川日子在福建泉州双阳华裔农场。7岁时,他从姑姑口中听到了影响他终身的姓名——陈嘉庚。康复高考后,他于1978年进入陈嘉庚先生兴办的厦门大学前史系就读,结业后成了华裔大学教师,专门从事华裔前史课教育与研讨作业。
为了编写“华裔史教育大纲”,林少川把陈嘉庚先生所写的《南侨回想录》放在案上,迟早翻阅。他注意到书里有10多处说到“南侨机工”。但直到蔡汉良来到面前,这段前史才实在进入林少川视界。
“试问全国10多亿人能有几人知道南侨机工?我这样的专职华裔前史教师,假如自身都对南侨机工前史不了解,怎能教育生?”林少川很快写成《一个华裔机工的阅历——记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蔡汉良》一文,并编入华裔大学《华裔史讲义》,作为华裔史公共课教材。
“应该将南侨机工前史作为课题来研讨,记载前史,拨乱反正。”林少川请蔡汉良介绍福建各地幸存的南侨机工来口述前史。那段时刻,华裔大学成了“南侨机工的家”,先后有20多人次来到林少川面前,有的由蔡汉良亲身带来,有的由蔡汉良捎口信介绍来。林少川着笔为白叟们供给食宿,他的爱人也协助烧饭款待白叟。
林少川为每人均匀录下4小时录音,现在这些录音带都还在。“白叟们带着浓重闽南语口音的叙述,是名贵的前史见证。”
1990年,蔡汉良白叟在检验福建南安去世,享年71岁。林少川赶去和他见了最终一面。他奉告这位改动自己人生的白叟,“南侨机工的前史,将会被更多人知道”。
两年60多个县市的寻踪觅迹
1987年,林少川踏上滇缅公路,包里带着一封陈嘉庚侄子陈共存亲笔签名的介绍信。
那一年,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陈共存,回国犒劳健在的南侨机工。在厦门宾馆,他见到了特别从泉州坐了几小时车子赶过来的林少川。
陈共存读过《一个华裔机工的阅历——记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蔡汉良》,他信任林少川是那个能够到全国各地考察南侨机工史迹的人。
“是的,寻访南侨机工前史,走遍天南地北我也乐意。”面临陈共存的请托,林少川当场答应。
在华裔大学支持下,青年林少川说走就走,随身带着介绍信、录音机、记载本,还别离带上是非相机与五颜六色相机。
深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8省份60多个县市,林少川在各地侨联协助下,抢救式记载了100多位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的动听故事。
海外生计、呼应召唤、滇缅公路抗战、战后日子……南侨机工们对林少川言无不尽了最名贵的人生阅历。
其时这些海外赤子,有的抛弃待遇优厚的作业回国;有的年仅十七八岁,却虚报20岁只为“够条件”回来;有的离别未婚妻约好成功归来再相见;有的改名瞒着家人隐秘参与机工部队……他们中,既有司机、修补工,又有工程师、大学生。
“简直每个人回国参战,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林少川熟知这段前史,但聊起来还会不由得落泪。
陈嘉庚在《南侨回想录》一书中写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余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献身,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部机器前往。”
林少川在滇缅公路实地寻访发现,书里记载的这位修机工,便是在新加坡一家英国轿车公司任工程师的王文松。
“其时招募广告规则机工月薪仅国币30元,王文松却舍去海外折合国币约700元的月薪,离别老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带领一批同伴,自备全部机修用具回国效能。南侨机工的爱国情趣与奉献精力多么崇高!”林少川说。
在贵州,林少川采访了将全家老小送回故土福建而铁心参战的新加坡华裔机工许志光,他仍收藏着1939年3月陈嘉庚亲笔签署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华裔青年许志光君,热心国家,此次决然献身原有作业,回国服务司机作业,协助国家,殊足敬佩。现伊母及其妻子,拟不日遄返客籍安居……希予以特别优待。”从这封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名贵函件中,赤子之心,栩栩如生!
曲折多省,每段故事都让林少川铭肌镂骨:福建永春机工刘瑞齐忍痛脱离新婚妻子,回来共赴国难;马来亚华裔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抗日,被誉为“今世花木兰”;海南机工王云峰与妻子李雪莲九死一生、言归于好……
“是海风送来的音讯,祖国正在危殆。我怎能窒闷在咽郁的岛上,空闲着两膀的力气!挣开绊羁的苦链,去呼吸在祖国的草原,奋斗要求每一个黄帝后代捏起拳头……”1939年的抗战诗篇《咱们来自海外》,把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表达得酣畅淋漓。
这段寻踪之旅走了两年。彼时交通不便,林少川曲折火车、轿车,一路采访记载、摄影留资。他明晰记住,第一年新年回到家时,刚牙牙学语的女儿抱着他的脖子喊了100多声“爸爸”。
林少川搜集保存了很多一手材料,抒发口述录音、前史证件、现状实录及档案史料等,其间比如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日记手稿、南侨机工留念章、侨务委员会奖状、军事委员会证明书、南侨犒劳团锦旗,还有华裔前锋大队独具匠心的旧式“结婚证书”及殉难机工的碑文墓刻等,都是华裔参与抗战最实在的前史见证。
“再多的支付都值得。”林少川说。
1994年8月,林少川所著约30万字的《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出书,后被改编为五集《南侨机工》电视纪录片,向抗战成功50周年献礼。2015年,林少川又出书《烽烟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2020年,林少川与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前史研讨会、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留念馆协作,主编“南侨机工文史材料丛书”。这套《赤子勋绩  民族忠魂》抒发《南侨机工纪实录》与《南侨机工图文录》两卷。丛书搜集数万份前史图片、撰稿100多万字、汇编1300多页。烽烟征兆的南侨机工年月,跟着新书出书,又一次从前史深处走进大众视界。
咱们该表达留念那段南侨情
8月,林少川受邀到会于山东青岛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世纪大采风年度盛典,叙述《南侨机工:赤子勋绩  民族忠魂》。9月,林少川将到浙江杭州参与筹拍《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影视研讨会。
从南侨机工前史记载者,到这段前史生命的连续者,林少川“退而不休”,忙得不亦乐乎。他感到欣喜:这些年在海内外共同尽力下,南侨机工研讨由“冷门”变成“抢手”,那群卫国者被明晰地复原出芗泽的容貌。“现在提起南侨机工,全国甚至小事不少人都知道这段前史。”
现在,走进滇缅公路起点昆明,能够看到一座宏伟庄重的“南洋华裔机工抗日留念碑”,正面刻着“赤子勋绩”四个大字。
在云南畹町,也有一座留念碑,那是南侨机工林福来的义子林晓昌所立。
英姿勃发的南侨机工,左起第二位是林福来。受访者供图  林晓昌是当年林少川看望滇缅公路时的口述者之一。寄父林福来在生命最终的日子里,常常想到献身在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战友都感到遗憾沉痛。他奉告林晓昌,将来若有才能,要为这些前辈们建一个“家”,建一个忠魂所依的归宿,让世人永久记住他们。
林晓昌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履行了对寄父的许诺。留念碑于2005年留念抗战成功60周年之际完工。在留念碑旁,2015年政府出资,又修建了一座“南洋华裔机工回国抗日留念馆”。每逢“七七”“九三”留念日,南侨机工后人和世人都会来此思念前辈伟绩。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吉隆坡,别离为回国抗战殉难的南侨机工设立了留念碑。2013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陈嘉庚基金等,共同在晚晴园树立“新加坡南侨机工留念雕塑”。
这段前史回想不只归于华人华裔,也为全人类前史留下灿烂的精力旗号。2018年,“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当选《小事回想工程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档案经汇总收拾,共850卷,包括1937年至1948年,包括电文、公函、表册、相片等,实在记载了抗战期间3000多名南洋华裔自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
2019年,在南侨机工回国参战80周年之际,林少川与媒体记者再次重走滇缅公路,续写南侨机工新篇,拍照了三集纪录片《南侨机工:一个不应忘却的姓名》。时隔30多年重返滇缅公路,林少川再次见到南侨机工罗开瑚,白叟已103岁,特别题词“永久的南侨机工”,留下名贵墨宝。
韶光飞逝,现在南侨机工仅剩重庆一人,他是本籍广东、身世于印度华裔家庭的蒋印生。在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身着缀满奖章的西装,白叟慢慢抬起右手,将庄重的军礼献给献身的战友们。
生命凋谢,但前史并未远去。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南侨机工,尝试用新方法叙述这段前史。
2020年,纪录片《赤子脚印》从家庭相册切入,叙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故事。2021年,舞剧《南侨机工》露脸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本年,“七七”事故85周年前夕,以王云峰夫妻为原型的琼剧《南侨情》在海南首演。
此外,云南省德宏作业学院师生用剪纸动画再现南侨机工的英豪故事;滇缅公路前史博物馆馆长陈达娅与南侨机工后人们一同创造情形组歌《南侨颂》……
华裔博物院声誉院长陈毅明曾参与纪录片受访,并为“南侨机工文史材料丛书”《赤子勋绩  民族忠魂》写序。她承受采访时说:“每逢提起南侨机工的回想,总是让我热泪盈眶,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海外华裔表现出决不妥亡国奴、共赴国难的情怀何其壮烈,那是我国人挺起了脊柱,扬起了阳刚之气的社会面貌。”
林少川收藏着一张相片,那是他初次在华裔大学采访蔡汉良的场景。现在蔡汉良白叟早已作古,但他的南侨机工前史撒播下来了。前史在传递。从采访南侨机工到被采访,从记载前史到参与把南侨机工故事制作成动画、影视剧,林少川繁忙了半辈子,无怨无悔。“世事沧桑、年月流通,南侨机工的赤子忠心鼓励着新时代的咱们持续奋勇向前。”
相关报导
烽烟年月中,三位南侨机工的故事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裔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役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裔轿车司机及修补技术人员的通称。
抗战迸发后,1938年拓荒的滇缅公路成为我国西南大后方仅有的小事通道,但大型货运轿车驾驭、修理人员非常匮乏。“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得知后,于1939年2月发布《南侨总会6号布告》,并在报上刊登广告,召唤机工回国服务。
其时机工招募条件如下:一、能驾驭大型货运轿车的司机及修补工。二、年纪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持有当地(侨居地)轿车驾驭执照者。三、略识中文,略会讲普通话,无不良嗜好(特别不嗜酒)。四、凡应募者,须持该地筹赈会或商会介绍信,知其素常确具爱国自愿。
陈嘉庚振臂一呼,得到南洋华裔热烈呼应。烽烟年月中,三位南侨机工的故事非常典型。
从橡胶厂学徒到军械运送司机——林福来
林福来,1918年出生在马来亚一个华裔小商人家庭,客籍福建厦门。因爸爸妈妈早逝,林福来18岁便进入陈嘉庚兴办的橡胶工厂当学徒,见习轿车驾驭和轿车修补。21岁那年,他怀着一腔热血与几个朋友一同,报名成为南侨机工。
抵达昆明后,通过两个多月军事练习课和驾驭操作课,林福来被分配到西南运送处第十四大队当司机,主要使命是将军械和汽油等抗战物资运往昆明。出车执行使命饱一顿、饿一顿,常常还有生命危险。
有一次,林福来抢运军械途中为避免与对面车相撞,连人带车翻下山,被倾翻的弹药箱压住,幸得队友救助才免于一死,但身上多处挂彩,小腿被剜去一大块肉。他亲眼见到许多队友因车祸、疟疾或轰炸而献身,仅他亲手埋葬尸身的就有100多个。
林福来在运送途中曾搭救了客籍福建的许姓华裔一家,祸患见真情,与许家大女儿结为夫妻。抗战成功后,林福来一度随许家到缅甸日子,后回国久居于云南畹町。
“今世花木兰”——李月美
李月美,1918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华裔家庭,客籍广东台山。抗日战役初期,李月美呼应陈嘉庚召唤,前往筹赈会报名,但被奉告不收女机工。所以李月美瞒着家人,女扮男装回国抗日。
李月美一行通过海上几天几夜波动,上岸后又乘火车抵达昆明,军训后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1940年,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小心翻车,身负重伤,幸而路过的海南籍南侨机工杨维铨奋力抢救。
李月美和杨维铨在共处中相爱,成果了滇缅公路上传奇姻缘。其时媒体报导称誉李月美是“今世花木兰”。廖仲恺夫人、闻名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女士特别题词“巾帼英豪”赠予李月美。
战后复员与家人聚会的李月美久居缅甸,抚育了10个孩子。1954年,周恩来总理拜访缅甸时亲热接见李月美,对她的爱国情趣给予高度评价。之后,李月美带着孩子回我国久居。1968年,李月美去世。
仅有健在的南侨机工——蒋印生
蒋印生,1927年出生于印度一个殷实华裔家庭,所以起名“印生”。他本来能够承继宗族衣钵成为受人敬重的芳香,但他从小听父亲教训,“你是我国人,祖国若是不强盛,海外华裔再有钱,也会被人瞧不起。”
抗日战役迸发后,未满13岁的蒋印生瞒着家人,虚报年纪报名成为南侨机工。
通过一个多月苛刻练习,蒋印生正式走上滇缅公路。日本军机每天在头顶狂轰滥炸。有一次,日机爬升下来,近距离打出一连串子弹,蒋印生亲眼看到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蒋印生年纪最小,遭到我们维护。一次躲在弹坑里,日本飞机冲下来轰炸,年长的机工把他护在身下自己却献身了。
抗战成功那天,蒋印生兴奋地把手里的饭碗丢掉,跑上街欢欣鼓舞。他挑选暂时留下来看看祖国,没想到一留便是数十载。
蒋印生后来在解放军部队承当运送使命,屡次建功。转业到四川(后为重庆)一家运送公司后,他开了20多年客车,被评为特级驾驭员。1979年,蒋印生完成多年夙愿——参与我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曲折回印度省亲,跪倒在80多岁的老母亲面前。但他谢绝了母亲留在印度的主张,回到我国。他说自己舍不得那片战友们献出热血和生命的土地。
2015年9月3日,蒋印生作为南侨机工代表受邀晋京参与我国人民抗日战役暨小事反法西斯战役成功70周年庆典,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我国人民抗日战役成功70周年”留念章。2019年10月1日,蒋印生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留念章”。
告发/反应
友情链接: